發(fā)布時間: 2024-04-07 10:02 來源: 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|
保護視力色:
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|
![]() |
![]() |
樂山老地名之二十二:老霄頂
唐長壽
樂山城民謠地名“十不得”中,有“好個老簫吹不得——老霄頂”。這老霄頂因霄與簫同音,就讓搞怪的樂山人調(diào)侃了一番。
遠望老霄頂威爾遜1908年攝
老霄頂之得名早已有解,道是該山頂有老廟子一座,叫神霄玉清宮,人們認定了那個“霄”字,便叫做了老霄頂。樂山人愛弄些怪頭怪腦的名兒,此為一例。
名兒有點怪,但自古以來,老霄頂就是樂山城主山。早在北周時,山上就建有弘明觀,號稱道教名山。唐代改名開元觀,北宋張君房記其形勝道:“開元觀在層崗之上,下眺城邑,俯視江山,二水回瀠,眾峰環(huán)抱。”評其為“郡中之勝”,并非虛譽。有意思的是,張君房只說了那道觀在“層崗”之上,卻沒說那“層崗”叫什么名字。直到南宋王象之在《輿地紀勝》中,才叫出了山的大名——高標山。其后,山又名高望山、萬景山,在舊城改造以前,高標山一直是古城的制高點,一如郭沫若所言“實在是高標在一切之上。”
六妹唐素芳與同事在老霄頂上
鄧洪秀1974年攝
經(jīng)元、明,到清康熙時,高標山或有寫作高幖山者,以“幖”代“標”,解釋為,開張兩翼,形如旗幟,故名高幖,迷信于那個“巾”字旁,弄得王碼五筆很郁悶。其實,“標”字本身就有“旗幟”之義,改“標”為“幖”,實在是畫蛇添足。故咱們郭沫若在《我的童年》中寫道:“在考試期中我們時常去游城內(nèi)的高標山。山在城內(nèi)西部,那和它的名字所指示的一樣,實在是高標在一切之上。”用“標”不用“幖”,仍寫作高標山,并解著旗幟高高在上之意。1908年,趙熙先生登臨也有《高望山》詩道:“獨立高標頂,峨眉霽色開。神霄不改碧,詩客一登臺。望古才難盡,看云雁又來。江山秋未老,誰挽六龍迴。”什么幖不幖的,一邊稍息。
老霄頂靈官樓與萬景樓胡學元1980年代攝
再后,因宋代山上建有神霄玉清宮一座老廟子,樂山人取老廟子之“老”和神霄之“霄”,便稱老霄頂了。值得注意的是,五通橋石麟鎮(zhèn)老街最高處也叫“老霄頂”,所以老霄頂之得名尚再可考察。清晚期的《御題天下大峨眉山勝景》圖中已出現(xiàn)“老簫”之名,故其得名的時間應(yīng)不晚于清晚期。抗戰(zhàn)時內(nèi)遷樂山的武大學生寫回憶錄,就是老霄頂老霄頂?shù)臎]個完。這倒好,樂山人不再叫高標山從而免除了地方文人無聊的“標”“幖”之爭。當代,山麓后形成小巷一條,亦名“高標巷”,算是今人對“標”字的認可。
明代,“刊山為城”,沿老霄頂北面和西面堡坎砌城墻,最高處達30余米。
山頂上至今還保留有萬壽觀、萬景樓、靈官樓等明清建筑。萬壽觀是樂山城僅存的明代建筑,萬景樓、靈官樓則建于清代。萬景樓是高標山最有名的建筑,宋明以來詩家多有吟詠,范成大尤為推崇,作《萬景樓》詩道:“左披九頂云,右送大峨月。殘山剩水不知數(shù),一一當樓俱勝絕。玻璃濯錦遙相通,指揮大渡來朝宗。川靈胥命各東去,我亦順流飛短篷。詩無杰語慚風物,賴有丹書傳小筆。仍添詩客倚闌看,令與山川相映發(fā)。龍灣歸路繞烏尤,棟云簾雨邀人留。若為喚得涪翁起,題作西南第一樓。”宋人李壽也有《萬景樓》詩,有句道:“試上城樓高處望,十洲三島似蓬萊。”確是俯視三江的最佳地點。
萬壽觀李約瑟1943年攝
萬壽觀后殿(或有誤為明代先天閣者)
斯普拉格1911年攝
二十多年前,已故的池剛先生還專為萬景樓寫下《西南第一樓》一文,評說道:“我以為萬景樓的壯觀全在于它的得勢。始知宇宙闊,下看三江流,勢也。”
池剛又說:“我最愛在萬景樓前看撲鳳洲的煙雨。風雨飄遙,翠竹搖曳,掩映著星星點點的竹籬柴門,不時升騰著的裊裊炊煙,無聲地調(diào)和著煙雨,透過雨簾,看得見草地上奔跑的牛群,緩行的白帆,若隱若現(xiàn)沉浮于一片迷離空蒙。而岷江過了撲鳳洲,已成縹緲,再看凌云縹緲,烏尤縹緲,馬鞍縹緲,空幻若海上蓬萊、方丈、瀛洲三神仙山了。”于是,“萬景樓,樂山的巴提農(nóng)神廟”成了他的結(jié)論。
靈官樓供奉的是鐵靈官像。樂山風俗,日久不雨,即抬出鐵靈官上街求雨,據(jù)說三兩日即可求得。現(xiàn)此公已不知去向,空留樓臺一座,讓你不辨東西。靈官樓下半山腰,是宋代的萬景樓所在,清代為清虛宮。抗戰(zhàn)時,武漢大學印刷廠就設(shè)在清虛宮,武大的球場也在清虛宮,故武大的男子籃球賽、女子排球賽在此多次舉行,引來看客無數(shù)。
老霄頂東坡山腰、文廟之后,武大遷樂山時建有大禮堂一座,成為重要的講壇。一時名流往來,或有葉圣陶登臺講學;或有白崇禧宣揚民國。陳立夫、郭沫若、黃炎培以至洋人李約瑟也曾先后登臺。名儒、紅學家吳宓到此演說《紅樓夢》,先后兩次4個小時的演說中不用講稿,滔滔不絕,侃侃而談,妙語連珠,把武大學生們弄得如癡如醉。禮堂內(nèi)座無虛席不說,就連窗臺上都擠滿了人,其盛況可算得空前絕后了。
武漢大學大禮堂唐長壽1991年攝
然而,當下的老霄頂周圍,一座座高樓如雨后春筍般濱江排列,“一一當樓供勝絕”之景自是蕩然無存了。現(xiàn)在的老霄頂已不能“高標在一切之上”,對樂山人來說,老霄頂已經(jīng)失落了。